对于从事产品制造业的商人来说,自己的收益跟市场是紧紧相连的,市场需求大,那收益就高,市场需求量小,那就收益惨淡。这种波动对一个人来说影响还体现不出来,但当它蔓延到一个城镇的时候,那就是可悲可叹,引人侧目了。赵本山的小品里有一句话:还要啥自行车?这句话在天津市委这个自行车小镇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,只想撇下一把辛酸泪。
王庆坨镇是天津武清区下辖的一个城镇,位于天津的西郊。整个城镇的面积不大,只有54平方公里,村中人口也不多,只有不到五万人,而且有一万人还是流动人口。虽然地界儿不打,名字还挺土,但是这个镇子的名声可不小。号称是中国自行车之乡,是我国的自行车第一镇。在上世纪90年代,那时候中国的经济虽然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,但是自行车还是城市出行的主要方式。这时候王庆坨镇的几个自行车和电瓶车品牌悄悄占领了市场,市场份额占比十分大,80后或者90后的小伙伴大部分都听过“踏浪”牌的自行车吧。
自行开虽然方便,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对自行车的使用已经渐渐变得少了,现在连中学生上下学都是电动车或者是小汽车接送,自行车之乡的经济也开始随着市场的变化逐渐衰退。但是虽然不像盛时那样风光,这个城镇还是保持着中等经济的发展水平,即使产业衰退,作为老牌生产地,王庆坨镇还是有经济基础的。如果这样平淡下去,然后经济转型似乎也算是出路。但是这个小镇又迎来了堪称是自行开车经济“死亡”之前回光返照的事——共享单车出现了。
共享单车大概是我国近代成名最快,也倒闭最快的行业了。在前两年,我国各主要城市就是在一夜之间多了一道街头风景,就是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。而这些单车有将近三分之二都是来自王庆坨镇,本来都感到发展无望的车场工人们一下子又迎来了春天,各大单车品牌在这里下单,单额巨大。小镇的自行车经济瞬间又回到了顶峰。
但是我们说了这是一次“回光返照”似的发展,很快,共享单车被城市其用,工厂的大批订单烂尾,运出去的单车也被大批退回。自行车厂的工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从发展顶峰跌落谷底。王庆坨镇的自行车产业占全镇经济的75%以上,可以说全镇人都是靠着自行车为生的,而这一次,很多车场老板都想仰天长叹:这还要啥自行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