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你那么有钱为啥要我赔?”引发舆论哗然。梳理整个事件并不复杂,宝马女车主不停地按喇叭提醒,甚至后来停住了车,那个小伙子依然在边开电动车边看手机,直至撞上了宝马。交警判定其负全责。看在小伙子不满16周岁、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,宝马女车主做了让步,自费把车灯修好了,而小伙子又食言拒绝赔偿,并以“上次撞了保时捷都没有赔这么多”,质问“你为什么让我赔这么多”,这种不知认错、理所当然的态度、这种我穷我有理的逻辑实在令人担忧。
可以看出,这个小伙子边开电动车边看手机的坏毛病长期存在,撞坏车辆也不是第一次,但他却依然故我。边开电动车边看手机违反交通规则,影响交通安全,如果这个坏毛病不改,将会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。因为上次、这次撞坏了车辆,没有受到大的处罚,故而也没有对其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作用,谁也无法预料下次不知道可能会撞到谁?
有人以其年轻、“还是个孩子”为其开脱,然而青少年正是树立正确价值观、世界观的关键时期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“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,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,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”。首先应该是规则意识。遵守各种各种规章制度,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包括财产权利,要明白遵守交通规则、依法追偿是每个车主的正当权益等基本法律常识,不要有意无意地踩踏法规红线;其次是是非意识。自己做错了事就要知错必改,要学会承担后果,只有是非清楚,痛改前非,才能避免重蹈覆辙,否则自行谅解甚至道德绑架他人为自己宽宥,形成“我弱我有理”“仇富”的错误思维,只会在错误的泥沼里越陷越深。
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,因为是“弱势群体”,就要求对方给予超越权责之外的救济,质问“你那么有钱为啥要我赔?”,无原则无底线地自我放纵非常有害。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现代社会的文明要义,但依仗弱者的身份,将其凌驾于他人合法权益之上,则走向了公平、平等的反面,会对公共秩序造成伤害。
15岁少年、快递三轮车、宝马、赔偿……该案因带着强烈财富对比的关键词受到关注,但宝马女车主的依法追偿并未引发身份标签化惯性思维,说明“以事实为依据、以法律为准绳”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,道德绑架日渐失去市场,民众的是非标准越来越清晰,这是可喜的社会变化,也是年轻的三轮车主今后行走社会应该不断学习的规则常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