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自行车和三轮车网 - 自行车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国际动态 | 国内资讯 | 技术交流 | 消费指南 | 行业动态 | 营销管理 | 政策法规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国内资讯 > 回顾海南岛自行车简志:80年前的"单车地理"
P.biz | 商业搜索

回顾海南岛自行车简志:80年前的"单车地理"

信息来源:uoozoo.com   时间: 2012-10-29  浏览次数:492

    1903年,环法自行车赛诞生,世界最著名的自行车盛会从此发轫。而与此同时,20世纪初海南岛的常规运输和代步交通工具不外乎牛车、轿子、山兜(滑竿),以及各种车轮都无法保证规则圆弧的千奇百怪的木制人力车。
    日本明治初年发明了三轮人力车,民国六年(1917)曾引入海南十余辆,之后一度发展到四百余辆的规模,终因市场微小而产能过剩。
    海南的自行车使用和运动历史,也就八九十年,却充满了传奇色彩。
    上世纪20年代,海南的第一辆自行车被一名返乡华侨带回。
    民国十八年(1929),海口拥有自行车76辆,多为“卧狮”、“拉利”、“三枪”等国外品牌。
    就像今天已无法考证当初带回自行车的侨商姓名一样,我们也无从得知这种时速13公里,载重达100—250公斤的神奇交通工具,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多大的震撼。
    回顾:一份海南岛自行车“简志”
    从登岛开始,自行车在海南就并非有闲阶级的消遣工具,在长达数十年时间里,它的意义绝非代步交通工具这么简单,而是承担起了客运和货运功能。如果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只是留下惊鸿一瞥的匆匆背影,那么到五六十年代已然汇入热火朝天的劳动生产大军。
    琼山:上世纪20年代县城设立自行车站,经营短途客运,到1962年,府城、灵山、三江、大致坡、美蓝、演丰、云龙、土桥、谭文、旧州、东山、永兴等12个墟镇都设有自行车客运站,共有客运自行车39辆。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,专业自行车客运才被机动三轮车替代。
    儋州:1927年万发公司、林兴公司来到那大镇设立企业,始有公司职员带来自行车使用。1949年解放时全县自行车尚不足百辆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墟镇设有单车站,经营运输,70年代后自行车才普遍作为私用,不再用于经营。
    文昌:侨乡文昌上世纪20年代有华侨从国外带回自行车,俗称“脚踏车”、“单车”。50年代中期文昌始见国产单车。
    三亚:1954年,三亚市成立自行车运输站,主要从事20公里内客运。
    澄迈:1952年金江出现自行车个体运输户,1956年成立民间运输合作社,有职工30人,自行车17辆,三轮车11辆。1968年有自行车、三轮车57辆,主要从事短途货客运输。70年代中后期自行车普及后每车次仍收运费0.2元。
    屯昌:上世纪50年代兴起“车子化”运动。1956年才开始出现自行车、三轮车从事运输。县城成立自行车运输社,有自行车10辆;南吕、乌坡、枫木、新兴等地相续成立自行车组,共有单车20辆。
    陵水:解放初期成立县民间运输站和民间运输社,担负短途客、货运输。当时拥有自行车、人力脚踏三轮车、牛车、手推车累计40多辆,从业人员仅20名。直到1964年全县共有自行车11辆。
    东方:自行车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引入,由于货源紧张,只能靠计划调拨。市交通志以“路是人走出来的”开篇,无奈之情跃然纸上。
    到20世纪80年代,海口地区有自行车15万辆,平均每人拥有1辆自行车。国产自行车主要规格型有28吋、26吋、24吋,自行车品牌主要有永久、凤凰、红棉、飞鸽、五羊等。据统计,1988年海南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82辆,1989年为147.46辆,1990年达153辆。1988年农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94辆,1989年为105辆,1990年为111辆。自行车成为城镇居民和农村民众重要交通工具,平均每户拥有1辆以上。
    在海南岛,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自行车开始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,同时也留下挥之不去的集体印记。在海南摄影家黄一鸣先生的作品中,自行车则作为时代的背景频频出现。尤其在海南建省前后,更是伴随“十万人才下海南”求职创业的人潮,无意成为一个共有的大特区符号,见证各种离奇境遇,又历经疯狂与沉寂,就像一个刚过海峡的大陆人开始领略诡谲多变的热带天气。老胶片记载的是海南岛社会发展的吉光片羽,更是一段隐含小小沧桑的年代记忆。
    田曙岚:书写80年前海南岛“单车地理”
    在自行车问世将近百年及环法自行车赛问世30年后,海南岛出现了一起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事件:1932年12月1日,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渡过琼州海峡,开始了他的环海南岛单车之旅。
    田曙岚,字焕辉,湖南醴陵人,北京中国大学肄业生,上海民智中学史地教师,“对舆地一科颇感兴趣”。1931年7月,有感于当时地理教材的语焉不详,遂辞去教职,周游全国,考察行著。
    不知田曙岚是否知晓潘德明单车出行环游世界的壮举,但他们的启程似乎有着微妙的呼应。1930年夏,浙江青年潘德明开始追随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,半年后团员在越南清化四散,1931年元旦潘德民改徒步为骑行,从西贡孤身出发环游世界;也就在这一年,田曙岚同样选择盛夏上路,自浙闽辗转进入粤境,到了1932年的岁暮年关,与潘德民近似,同样在辞旧迎新时刻来到旅程的重大节点,临海徐闻,扶车待渡。
    对于旅行,30岁的田曙岚有着“考察各地自然状态与人文概况”的定位;而22岁的潘德明曾自述:“以世界为我大学校,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”,前者自述平实,后者意气豪迈,而初衷有似,心志相若,堪称素昧而同道。
    两名骑士甚至先后将海口作为驿站。潘德明一行乘船经由海口赴越南,田曙岚则在海口逗留数日后深入了琼岛腹地。是时海口一埠,“扼香港至海防航路交通之中点”,不意也因此成为一个中国公路自行车探险史上的坐标点。
    不知田曙岚是否听闻大陆另一端的国度正开始兴起自行车赛事,但他在海南岛的长旅表现得就像一名孤独的公路选手。这显然不是一次游山玩水、寻幽探胜为目的的旅游,“除中因不习水土,感染瘴气,病居医院两月不计外”,这名业余选手在本岛疆域内以三倍于“环法”的赛时完成了“环法”的一半赛程。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自行车和三轮车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